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从顶峰跌入深渊。失业剧增,物价飞涨,经济陷入了“滞胀”。围绕着如何摆脱困境,在政府和国会内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1984年,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里根政府财政部助理部长,自诩“不崇拜任何偶像”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雷?罗伯茨,出版了《供应学派革命:华盛顿决策内幕》一书,披露了“共和党权势集
人们通常认为,西方经济出现“滞胀”,赤字预算罪不可赦。长期以来,美国政府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国策,希望通过需求管理,拉动经济增长。可这种需求管理,就像给经济注入兴奋剂,虽能立竿见影,但却损害了肌体的健康,耗尽了体内的能量。在度过了50—60年代黄金般的岁月后,需求的火车头,再也拉不动经济这沉重的列车了。面对累积下来的赤字,政府无能为力,只好借债度日。结果,央行被迫大量发行钞票,引起通货膨胀。为平抑物价,美联储又不得不关紧货币闸门。通货紧缩,利率上升,随之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因此朝野内外,一致要求削减赤字。但怎么个削法,各派却意见不一。共和党认为,政府应通过增加税收,以弥补财政亏空。而供给学派则主张,先放水养鱼,用减税刺激经济,待到蛋糕做大之后,赤字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于是,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减税和增税上。
大权在握的共和党人,既然自我标榜为凯恩斯主义者,对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当然不会一无所知。但为了防止供给学派新人争宠,便千方百计,阻挠减税。他们鼓吹,赤字当头,再行减税,只会雪上加霜。况且,减税对经济的拉动,较之政府支出,相差甚远。比方说,财政打100亿美元的盘子,一是用于减税;一是用于政府支出,效果就截然不同。若把钱交给政府,政府会将100亿美元悉数用出,因此政府开支的乘数作用大。而如果用之于减税,对需求的刺激,就远没有政府开支来得有效。因为储蓄存在着“漏斗”效应,人们有了收入,受节俭心理的驱使,总不愿把钱花光用尽,而会将一部分储蓄起来。这样,减税100亿美元,可能只有50亿用于消费。要达到与政府支出相同的效果,得拿出200亿美元减税。200亿对100亿,谁优谁劣,不言自明。所以,他们建议政府,先增加税收,再把这些钱用于公共支出,从而使经济步入良性循环,最终降低赤字。
对于增税,尽管权贵们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在罗伯茨看来,却是一着臭棋,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供给。的确,表面上看,政府开支乘数比减税大,政府开支所扩大的需求,足以弥补高税收挤出的消费。但实际上,高税收不仅减少消费,而且抑制了投资。对企业征收重税,投资者无利可图,自是不愿扩大生产。对个人征收重税,人们起早贪黑,倘所得收入还不如吃政府救济,谁也不会去劳动,于是劳动供给也就成了问题。同时,高税收还会减少储蓄,银行无钱可贷,投资必然萎缩。这种劳动、储蓄和投资上的损失,政府开支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他提醒人们,不要单从消费角度看待减税,应更多地从供给方面去考虑问题。
罗伯茨还认为,增税并不一定增收,以增税降低赤字,只能是痴人说梦。因为税收不仅与税率相关,更受税基左右。税基小了,税率再高也是枉然。比方说,一个木匠,一天能挣100美元,假定税率为10%,则可得到90美元的纯收入。如果他的房子需要油漆,雇一个漆匠一天要80美元,进出相抵,还能赚上10美元,他会毫不犹豫地过一把当雇主的瘾。这样,政府的税收,总共就有18美元。若是政府把税率提高到25%,木匠就要另做打算了。因为他交上税金后,就只剩下75美元,请个漆匠,还要倒贴5美元,这时候,木匠的选择,是既不去给别人干活,也不请漆匠,而是自己操起油漆刷子。结果,征税的对象没了,政府的税收,就成了竹篮打水。用经济学行话说,就是高边际税率引发非市场行为。罗伯茨还引用了费尔德斯坦的一项研究成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即边际税率为30%时,将会有100万人主动辞职。因为此时劳心费力,还不如去领失业救济金。这样,一方面纳税的少了100万人,另一方面吃救济的又多了100万人。所以,在罗伯茨眼里,以增税缓解赤字,无异于以盐水止渴。越渴越喝,越喝越渴。
罗伯茨特地为减税加了注脚:供给学派的减税,指的是削减边际税率,即对新增收入减税。以前,凯恩斯主义者讲减税,强调的是平均税率,他们认为,税收是通过改变可支配收入,进而改变总需求来影响经济的。而供给学派强调边际税率,是因为他们相信,税收是通过改变对工作、储蓄、投资和承担风险的刺激,来对经济产生作用。罗伯茨把这一区别,看成是两派在政策上的分水岭,是“供应学派革命”的实质所在。
罗伯茨在导言中写到,杰克?肯普是第一个供应学派的政治家,罗纳德?里根是第一个信奉供应学派的总统。的确,供应学派和里根休戚相关,命运与共。里根能够登上总统宝座,得益于一批供应学派的幕僚。但也正是有了里根,才使供应学派能一显身手,声名远播。但供应学派并不等同于里根经济学。罗伯茨认为,里根经济学一开始就是一种妥协,是供应学派经济学、货币主义和传统的共和党预算平衡政策的混合物。因此,里根政府的政策,总是忽左忽右。1981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减税法案,而一年后,仍然是这个政府,又调转头来,推行了一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增税”。对此,罗伯茨感慨万千。“原则常常屈从于政治”。“顾问和官员一旦进入政府,就卷入了运用政策杠杆向上爬、在新闻界抛头露面的权利之争”。“决策者们不是用原则,而是用权利解决问题,这就导致了经济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