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 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2004年末,全省户籍人口为6461万人,居全国第8位。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 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 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共有 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8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0位。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 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安徽地处中国长江下游,与以上海为龙头的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联为一体。全省国土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68。2004年人口645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0;生产总值4813亿元,占全国的1/28。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1978-2004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多百分点,实现了由农业省向工业省的历史性转变。目前,安徽正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社会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
安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适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畜牧业发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共13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70种,其中煤、铁、石灰石等38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开发利用价值大。安徽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举世闻名的黄山就座落在风景如画的皖南。
安徽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产业体系较为完善,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拥有奇瑞汽车、江淮汽车、马鞍山钢铁公司、海螺水泥、丰原生化等众多骨干企业和一大批富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安徽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紧邻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条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加上长江黄金水道,将安徽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联系广大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纽带。
安徽投资环境良好,商务成本低廉。综合商务成本只相当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三分之一左右,具有发展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越条件。全省拥有合肥、芜湖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30个省级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近年来,全面推行“一站式”行政服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外来投资服务体系。
安徽科教基础雄厚,研发能力强。全省拥有各类大专院校80多所。省会合肥是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每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居全国前列。同步辐射加速器应用、激光应用、信息技术等领域居于领先水平。
安徽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史上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层出不穷,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安徽省正在制定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发展规划。按照奋力崛起的要求,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推动安徽快速增长。规划“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10%,到2010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800美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安徽正组织实施“861”行动计划,即重点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
八大产业基地:一是加工制造业基地,主要发展汽车产业、机械装备产业和电子电器产业,形成200万辆汽车、4000万台家电、4万辆叉车等年生产能力;二是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主要发展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形成2000万吨钢、70万吨电解铜和1.5亿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的年生产能力;三是化工产业基地,主要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橡塑制品,形成600万吨原油、3000万吨原煤及系列下游产品的年加工能力;四是能源产业基地,主要发展煤炭、电力、煤炭液化和煤层气,形成1.5亿吨煤炭的生产能力、电力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以上;五是科技创新基地,主要是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六是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主要是农产品生产和粮油、水果、畜牧深加工及纺织和造纸,形成2000万吨粮油、1000万头猪、150万头牛、40万吨乳制品的年加工能力;七是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使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尽早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八是重要的文化产业大省,主要是在新闻、出版等领域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同时,推进水利、交通、信息、生态、信用和人才等六大基础工程。上述产业基地和基础工程的建设,将为国际投资者带来相当多的投资与贸易机会。
安徽将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努力创造稳定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与国际接轨的法制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的现代物流环境,优越的人力资源培养和流动环境,以及优美舒适的文化生活和人居环境,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农业资源
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 一。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豆类、玉米、 高粱、甘薯等次之;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 籽、烤烟、茶叶、蚕茧、黄红麻等。安徽省农业 经济在全国居于第九位。盛产棉花、烟叶、花生、油菜籽等;茶叶以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敬亭绿雪等闻名于世;境内的江河湖泊,盛产淡水鱼、虾、蟹、贝类及各种水生植物,其中,长江鲥鱼,巢湖银鱼最为著名;森林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火炬松、泡桐、毛竹、油桐、油茶、板栗、核桃、栎、漆、橡、棕等;干鲜水果中的歙县三潭批杷、砀山酥梨、怀远石榴,宣城水东蜜枣等在省内外素享盛誉。
矿产资源
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已发现各类矿产13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67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9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38种,主要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等
人力资源
安徽省人力资源丰富,科技、教育实力雄厚。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1999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4万人。
旅游资源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徽旅游吸引力主要在山水风光,尤其集中于皖南山区。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黄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和景色可人的齐云山、清凉峰、太平湖等。国家森林公园23个,有亳州、寿县、歙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保留着特色鲜明的徽州文化,屯海的古城镇风貌颇具魅力。此外,天柱山历史上曾被封为南岳,江淮丘陵地区的琅琊山曾获“蓬莱之后别无山”的赞辞,马鞍山的采石矶为“长江三矶”之一,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都以风光旖旎而素有盛名。安徽不乏文物古迹,从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春秋时期的钟离与伍子胥,战国时期的黄歇(春申君),秦汉相争、淝水之战到太平天国抗清的战场。歙县、寿县、毫州都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在现代史上,淮安有周恩来故居,大别山是革命根据地之一,皖南事变和淮海战役都发生在本省。